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反思 > 课改不能只看“颜值”

课改不能只看“颜值”

2017年05月06日 19:05:07 来源:中国教师报 访问量:205 作者:杨启锋

    当下,可以用一句流行语“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来形容课改的生态。比如,近年来以选课走班制、翻转课堂等为代表的“高大上”课改模式,被许多学校模仿运用。然而,这些模式移植到其他区域后,效果却并不理想,甚至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毫无疑问,模仿是迈向成功的一个基础。但单纯靠模仿而来的教学模式,真的是推进课改的“万能钥匙”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课改成功地区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少走弯路,降低成本,提高本地学校课改的效率和质量。但如果一味地生搬硬套、邯郸学步,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教改模仿不可任性,“高大上”的教学模式适不适合本地教学,要经过充分、科学、严谨的调研和实践。

    在我看来,应该把教学模式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还给教师和学生。教育决策者要广泛征求教师、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意见和建议,保障他们对课改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满足他们的发展诉求,增强认同感,达成共识,提高课改的公信力,减少课改的阻力。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课改的土壤不同,效果自然会不同。模仿任何课改模式必须要有适宜的课改环境作支撑,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品格相匹配,尤其要让广大师生对课改模式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如果没有教师和学生的支持和认可,再好的模式都会失去生长的土壤,最终往往是昙花一现。

    著名作家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但我们拥护模仿,只能到此为止。”模仿只能存在于课改的起始阶段,其最终还是要靠创新发展。

    模仿的最高境界不是唯学习借鉴的经验、方法、模式“马首是瞻”,而是要“师人长技以越人”。教育决策者要厘清模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以模仿为基础,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课改区域和课改学校要加大研究力度,注重对原有模式的再造与创新。要对“拿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加工”和“二次手术”,贴上“地方标签”,切实做到“为我所创”,提高课改的“含金量”。

    课改不能空穴来风, 既要“上天”更要“入地”,必须立足于当地教学实际,走本土化策略,统筹考量本地的历史文化、教师的课改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等因素,因地制宜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让课改模式拥有“生根发芽”和“开花结果”的肥沃土壤。

    总而言之,课改不能只看“颜值”而不看“气质”,单纯靠模仿的课改中看不中用,肯定走不远。鲁迅的一句名言正好能提醒“模仿家”们:“会模仿又加以创造,不是更好吗?”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渴口中学)

编辑:张俊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寨县光明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五寨县光明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五寨县迎宾东街 邮箱:wzgmzx@163.com QQ:2253519345 电话:0350-4384588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