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一家之言 > 用古典诗词滋养现代人格

用古典诗词滋养现代人格

2017年05月27日 08:33:04 来源:中国教师报 访问量:303 作者:徐文武

    古典诗词教育与培养家国情怀,是一种手段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利用好这一手段达到目的,是二者关系的重点。当下,传统文化教育亟待进一步改善与提高,应让当代教育最大限度回归到对人本身的关注和培养上来。

    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时刻具有“问题意识”。时下,一些诸如师生之间在课堂爆发的冲突事件,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状况,会见诸报端。此类问题的出现,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对于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和落实不足的表现。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当下的教育还有很大的改进和完善空间,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我们的资源很丰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极富人文精神。这是中华文明中最为宝贵的文化基因,优势足够强大,是前人给后人留下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因此,包括古典诗词在内的丰富的古代经典,应被视为培养传统文化素质中最有价值的知识。而现如今,似乎并没那么乐观,有一些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化、鸡汤化甚至是大众消费、娱乐化的层面,对其所包含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挖掘得远远不到位。这也是古典诗词在基础教育中难以真正起到启迪心智,让其发挥启发心灵作用的显见原因之一。

    造成目前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虽然这些年,不断地强调提倡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同时,古典诗词教育却未能以真正有效的手段落在实处,也未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比如在阅读古代经典诗词作品方面,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知之不多、晓之不深,流于概念化、表面化以及“标准答案”式的接受和理解上。如对文学经典的阅读浅尝辄止,或者仅以少量的、零星的碎片化阅读代替系统讲授,认识不到由量到质的转化关系和作用。所以,在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独特性的同时,给予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非常迫切,对此应该既要提升质量,也要增加数量。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方面要为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更大的空间和便利条件。

    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课堂上深入讲授古典诗词还面临许多困难,其中体现为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比较明显,因此许多讲授只是蜻蜓点水,或者直接布置给学生作为课外阅读,而缺乏有效引导的课外阅读,在多数情况下均流于形式。而实际上,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把一首诗词讲清楚、讲明白,讲到学生的内心里,最终能够起到在多方面滋养人格、敦品励行的作用,包括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是一件颇不容易的事情。孟子曾说:“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要详细解读一部作品,或一首诗词,了解一个作者,单靠那种平面化叙述、简单的生平线索勾勒和归纳远远不能达到目的。虽然讲到的是单个作品,但其牵涉的内容太广泛了。越是优秀的作品,越是体现这样一个特点。其所关联的时代背景,属于史学;涉及人的因素,涉及思想,属于文学发展内容,可谓文史哲一样也不能少。做不到这些,就很难领会和理解那种从人心里流动出来的文字,究竟体现作者怎样的心态,表达怎样一种旨意,从而让读到作品的人形成一种多方面价值观的参照,最终在现实生活中有益于心、外化于行。而要达成此目的,就一定要给予教育者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要求教师既抢时间又抢质量。

    因此,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让学生较早接触和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些学生不愿读、不想读古代经典,读不下去,是因为没有尝到其中的乐趣。人都是趋乐避苦的,阅读有时也是如此。浅显的碎片化阅读沉溺久了,就不愿意接触那些更有思想和内涵的东西,况且有理由和条件去追神剧、追颜值剧,也就产生了惰性。学生在古典诗词、古代经典中感受不到乐趣,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引导和启蒙太晚。因为太晚,在学生最容易接受传统文化的阶段,这些内容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其吸引力没有被激发出来,那扇门就一直没有向学生真正打开,等真正需要时却入宝山而空手而归。所以我认为,讲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学生比较小的时候开始,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让他们真正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让他们对传统文化能触摸得到、感受得到。

    应当充分重视古典诗词教育的独特性。中国古典诗词所包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就是历来重视人文精神的延续和传播。过去老先生们讲,好学生要读三本书,一是读《论语》,学圣贤的一些基本思想、哲理;二是读《孟子》,学他的浩然之气、家国情怀;三是读《左传》,《左传》文辞好,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要言不烦还很优美。基于此,古典诗词教育的独特性就体现在:要在连续教育中向学生传递人文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这几年在讲话中多次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得“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家训、家风,正是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精神,我们要将其一代代传递下去。任何时候,“礼义廉耻忠信孝悌”这些内容都是重要的道德准则与伦理原则。因此,在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独特性的同时,我们赋予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既要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也要增加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载体的数量。在中小学课堂上,要贯彻这些理念和精神,深入展开古典诗词教育,滋养人格,敦品励行。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苏轼的人生态度是旷达的,可是怎样透过文字去看苏轼所谓的旷达态度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通过他留下来的文字,详详细细了解苏轼的一生,他的遭遇,他在每一次受到打击、挫折之后如何面对,如何选择,最终在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上是怎样思考和选择的,在家与国的关系上作出了怎样的选择,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说,苏轼的文字、品格、人生态度确实是值得我们欣赏甚至是值得膜拜的,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才能真正内化为我们的品格。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回归到人本身。在充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和重要作用的同时,其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也应清晰可辨,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宗旨和追求必须进一步明确,即要回到人本身的教育之中,避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避免追求那种“失去灵魂的卓越”。我们都熟知的常用的教育手段之一,就是强调教授知识过程中,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那么如果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来说,“授之以渔”体现在什么地方?让其得到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我最赞成的就是孟子提出的人格修养层面上的要求,要达到“反求诸己”的自省意识和习惯。当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需要达到“反求诸己”的境界,要有自省意识和习惯,凡事不怨天尤人,不把责任推向外部,而是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强化自我提升的意识。要将教育的价值内化到受教育者的身心之中,内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的一部分,进而转化到自发的言行之中,这实际上体现了在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授之以渔”理念。

    总之,今天我们的教育目的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借由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对人的思考和关注也是不可缺少的。古典诗词教育自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只有真正落实了古典诗词中对“人”的教育和启发,才算是达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系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张俊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寨县光明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五寨县光明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五寨县迎宾东街 邮箱:wzgmzx@163.com QQ:2253519345 电话:0350-4384588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