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每一个当下无不是由过往延伸来的一样,每一个现在的教师都是由过去的学生转变而来的。教师的学生,学生的教师,称谓的改变意味着身份的变化。可这一变化是让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更加清醒了,还是让我们淡忘了自己学生时代的渴求?
教书育人,有时候会被教师们用开玩笑的口吻说成“教书遇人”。作为教师,我们可能很认真地想过我们究竟想遇到什么样的学生?可我们是否也想过学生希望遇到什么样的教师?
作为教师,是遇到我们认为可以教育的学生方才用心教育,还是遇到的一切学生我们都能很用心地教育之?换言之,遇然后育,还是遇即能育,确实是一个能够反映我们日常点滴教育教学行为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的问题。
仔细想想,我们之所以持“遇然后育”的观点,是因为我们只站在有利于教师教的角度和我们教的某一时间段的角度来思考。其实,这种思考本身就陷入了悖谬。众口难调,从小学到大学,众师心目中希望遇到的学生未必能达成共识,更何况学生是动态发展变化的。如果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以静态僵化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那么也必然会得出同样静态僵化不变的结论。
遇即能育的教师,一定是深谙孔圣人有教无类之道的教师。不能否认人有智或不智、贤或不贤之分,但接受教育人人平等应该是教师心中永不褪色的教育共识。若教师一味地挑剔学生,这必与育人之道背道而驰;若学生皆为完人,教师又有何用,又有何需?
遇即能育的教师,一定是熟知因材施教之法的教师。某种事实上,教师无法选择自己的学生,也没有必要选择何人做自己的学生。但教师拥有选择用何种方式教育自己学生的权利,这种选择既不能是盲目的,也不能是同一的,唯有遵循“因材施教”,才是育人之法。
遇即能育的教师,一定是拥有诲人不倦之心的教师。年年月月“师”一个,月月年年“生”不同。在生命面前,教师唯有战胜倦怠,用耐心细心爱心对待遇到的每一个学生,方才无愧师者的称谓。
教育是一件不能急于求成的事情,今天的生活节奏很快,但我们的教育一定不是速成的,就像我们所遇到的学生一样,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把他们变成我们心目中希望的样子。教育不是生产流水线,教育需要的是时间,需要的是正确的心态,教育要脚踏实地。育人者如是,被遇者亦如是。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吴淞中学)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