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不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流于雷同化、格式化、碎片化,只是简单地“拿来”,肤浅地复制,很少能体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真正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把握文化灵魂,汇聚师生智慧,融合历史地域资源,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力争做到“环境养眼、内涵养神、人文养心”。
首先,校园文化需要“环境养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要“让墙壁会说话”。其实,“墙壁”代表的正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硬件设施或环境建设。我所在的县域内有所村小,几十年来一直重视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数任校长接力静心培育属于自己“肌理”的校园文化,进而达到景观怡人、环境育人的功效。学校不仅培养了十几名颇有建树的科技工作者,还走出了熊召政、刘醒龙等著名作家。
当然,“养眼”的校园文化不在于好看。那种千篇一律的电子幕墙、图片及标语除非不可替代,一般情况应尽量回避。同时校园文化也不在于字词的眼球效应,校训和校歌要力求简单化、明白化、通俗化,入耳更入心。校园文化不是外在可见的标语口号那么简单,真正的文化是自觉行为背后的思想浸润和文化积淀,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
其次,校园文化需要“内涵养神”。面子易学,里子难补。学校内涵是什么?说白了主要是校园人文环境,而人文环境的营造,不是“打补丁”,不只是停留在对环境表面的打扮。更重要的是,学校师生要具有人文理念、精神和素养,这就要求学校全面开齐开足课程,不断提高体、音、美、劳等学科教育质量,不至于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成为一句空话。但是,如今的一些乡村学校,“美术课,随意画;音乐课,自己唱;体育课,鸭子放”,而在一些城市的所谓重点学校,许多课程更多地停留在课表层面,这种文化如何“养神”?
再次,校园文化需要“人文养心”。明代王守仁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通过“养心”以达到润其身、恒其志、贵其德。我们欣喜地看到有的学校将一些建筑物做了富含哲理的命名,给“死”建筑以生气和灵气,寄托了师生的教育追求和人生态度。有些校园打造的书香广场、文化长廊颇具情趣,师生身在书香花海中,满眼书香,满心书味,久而久之,行为多见斯文。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养心”即是学校教职员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个故事,一个道理,可塑造孩子的人生;一句话,一种思想,让孩子收获未来。
校园文化要达到“人文养心”,除了外显的硬件设施和环境建设,还要注重文化软环境建设,比如校长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校长肩负伯乐的使命,需要激发教师驰骋职业疆场的激情,要及时帮助教师解决成长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成就别人”是校长的文化之魂。譬如季节更替,学校添置几台雾化机,让教师保护嗓子;在教师集体办公区域开辟阅览室,引领教师读书;关心爱护年轻教师,引领他们从合格走向优秀;对于那些不显山露水的教师,唤醒和点燃他们心中潜藏的“活火山”;建立“骨干教师蓄水池”,理解、宽容、矫正处于瓶颈期的中老年教师,帮助他们突围,让教师有归属感和成就感,真正让教师“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总之,有品质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静水流深,既美观又深具自然气质,能够激发身处其中的人通过敏锐的情感体验自然的氛围,达到“不言而教”的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黄冈英山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