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父母与孩子之间有天然的血缘关系,易产生情感共鸣,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启蒙者。“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更具针对性、先导性。
德国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每一个问题儿童的背后都有一个神经质的母亲。”这话虽然有点刻薄,但不无道理。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混淆教与养的概念。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总是试图代替孩子成长,导致孩子无能无情;有的家长则认为孩子自由成长就好,导致孩子行为不规范、成绩不稳定;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采用高压政策,导致孩子心态失常,等等。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一是给予家长方法指导。大部分家长不懂教育规律,因此家教指导尤为重要。学校可以建立家教研究会,开设家教指导课堂,给家长系统讲解儿童成长规律、家教理论,提高家教水平;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走出家教误区;召开小范围家长会,对不同层次的家长进行指导,如优等生家长会、学困生家长会、特殊生家长会等;编辑《家教导报》,刊发有关家教理论、经验的文章,介绍家长的育儿经验;开展热点问题讨论,举办家教经验交流会,让有经验的家长现身说法。
二是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利用好家长资源对学校工作十分有益。学校可以邀请事业有成的家长作“成功之路”“回首学生时代”的报告,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邀请从事医疗卫生行业的家长给学生开设疾病预防、营养健康、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健康常识;其他行业的家长,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体验的场所,扩大孩子的社会接触面。
三是家教的辩证之道。良好的家庭教育,既取决于家长的整体素质,也需要科学的教育理念,更应处理好如下辩证关系。
文艺与体育。如今,家长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体育特长。无论是培养哪种特长,家长的功利心都比较重。家长应尽可能摒弃功利心,本着提高孩子艺术、体育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初衷加以引导,孩子才能终身受益。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到: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当然,“野蛮”要把握好度,不能“大打出手”,否则就是“鲁莽”,还可能引发弊端。
特长与全面。现代家庭重视培养孩子特长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儿童发展阶段,还是要注重其全面发展。以艺术特长为例,不少“艺考生”文化素质之低是不争的事实。这是我们追求的艺术特长吗?走向畸形发展的艺术特长,摧残的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孩子。艺术教育的本质应是全面发展的人。
小安与大安。为了“安全”起见,家长护送孩子上学的多了,孩子独立活动的少了;父母取代孩子干家务的多了,孩子参加劳动的机会和户外活动的少了。由此换来的所谓安全,实际上减弱了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降低了孩子的社会化程度。
鼓励与惩罚。任何人都离不开认可、赞许和鼓励。鼓励是孩子前进的助推器,是激发孩子潜能的重要方式。但凡事皆不可“过”,适当的惩罚能给孩子深刻教训或警示,这也是必不可少的。
方法与文化。中华民族是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文化力”完全可以推动家庭教育。比如,家庭文化倡导“人性历练,使子女立人;性格修炼,使子女立世;家庭优化,使社会进步”。父亲文化倡导“理性的使命,方向的引领,阳刚的铸就”。母亲文化倡导“德行的使命,礼仪的塑造,行为的把握”。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以文化为基底的家庭教育之路其行必远。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