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我的书导师和书好友

我的书导师和书好友

2017年06月24日 15:57:07 来源:中国教师报 访问量:695 作者:宫振胜

    人生路上遇见的好书,会成为我们不离不弃的导师和好友。我的书导师和书好友有三种类型:《三国演义》《理想国》《实用人类学》等,有助于洞察人和社会;《谈谈方法》《新工具》《我们如何思维》《思考,快与慢》《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等,有助于认识和评析无形的思维;《沉思录》《伦理学》等,让心灵保持安详、澄明。

    听父亲说三国

    上大学之前,除了课本,我只读了一本书——《三国演义》。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是好书稀罕,二是没钱买。

    还没上小学时,我就要干一些家务活,当时最温馨的情景就是晚上在橘黄色的煤油灯下,全家人围在一起剥花生或玉米。这是两项乏味又辛苦的劳动,但父亲会讲书,讲的都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父亲讲得并不算生动,语言也不是很丰富,但对当时的我来说具有神奇的魅力。后来,因为强烈的好奇,经过一番侦探,我找到了书的藏身处——一个红木匣的底层。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只要独自在家,我就要偷偷打开木匣看这套书。书里有一些黑线条描画的人物形象很有趣,字是繁体的,大多不认识,但有一半的故事情节能想象出来。

    听人说,幼不看三国,原因大概是《三国演义》中充斥了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但我们一家虽然浸润其中,却都属于心地良善、心思简朴之辈,从来没有想到运用三国里的招术去对付他人。

    现在回想《三国演义》对自己的影响,首先是锻炼了自己的想象力,听父亲讲的时候,脑子里会出现各种画面,这画面比电视剧要生动得多。可惜,后来有了《三国演义》电视剧,看了电视画面后就取代了想象的画面,就像老师上课,给出一套标准答案,自由探索就没了。我的体会是,从培养想象力的角度评判,看影视不如看书,看书不如听书。

    我上的是一所重点高中,班里人才济济,我从初中时的尖子生变成了中等生,但在立体几何考试时却莫名其妙地得了第一。我的学习习惯、用功程度没有任何改变,后来琢磨这件事,大概是因为幼时听父亲讲三国想象力得到了提升。

    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深有感触地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现在教育工作者大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如何培养想象力?说几本经典故事书给学生听,应该是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

    从三国故事中我还悟出了一些人生道理,如曹操大军赤壁被火烧,败走华容道,哈哈几次笑,引出几次磨难。引起我兴趣的不是笑出磨难,而是手下将领们垂头丧气、狼狈不堪,曹操还能朗声大笑。在课堂上曾经几次跟学生提到这件事。其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还有:赵云武艺高强,但做人低调、谦虚,有操守;关羽大义凛然,初心不改,但过于自负;周瑜位高心小命不长;杨修恃才傲物,过于炫耀。这些人物形象,尽管有虚构的成分,但确是人生路上的参照和镜子,经常引发自我反省。

    《理想国》里寻正义

    到了大学,进入书的海洋,就像饥饿的非洲儿童跳进了酒池肉林,进入疯狂读书状态。第一年过年没舍得回家,从图书馆借了20多本厚厚的文学书,给自己规定了任务,每天读一本。奇怪的是,在这个疯狂阅读时期读过的书,现在回想,书名、作者、内容都忘了。

    工作后,喜欢简单直接,已经没有耐心去读厚厚的文学书。心想,既然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最后得到一个哲理——“幸福的家庭大致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读曹雪芹的《红楼梦》,最后得到一个哲理——“假语存(贾雨村),真士隐(甄士隐),原应叹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何不读哲学书,直接获得哲理?于是,陆陆续续啃了一些哲学书。

    读了《理想国》,才知道本书的重点是探讨什么是正义,正义者快乐还是非正义者快乐。

    色拉叙马霍斯(《理想国》中的对话人之一)提出:正义的人跟不正义的人相比,总是处处吃亏。最不正义的人就是最快乐的人;不愿意为非作歹的人也就是最吃亏苦恼的人。一般人之所以谴责不正义,并不是怕做不正义的事,而是怕吃不正义的亏。不正义的事只要干得大,比正义更有力,更如意,更气派。所以,不正义者又聪明又好,正义者又笨又不好。

    在一个社会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道德上线,助人为乐是道德中线,正义则是道德底线,完全失去正义,社会就会崩盘。色拉叙马霍斯讲得似乎很在理,但果真如此,社会生活就不值得过。人是社会动物,需要社会生活,不能对社会绝望,所以需要智能之士为社会辩护,为正义辩护。

    书中的苏格拉底(很可能是本书的作者柏拉图借老师的名义表述自己的观点)就要为正义呐喊。按书中描述,他做了两件事:一是设计了理想的正义社会实现的路径,二是论证正义者快乐。

    他的设计和论证都不甚成功,黑格尔点评:柏拉图在他的“国家篇”(即《理想国》)里提出了一个国家制度的理想,这理想已经是有口皆碑被理解为一个幻想。这种国家观念在思想中本身是真的,而且这个理想国也是可以实行的,不过唯一的条件仅在于要有卓越的人,也许要像月亮里那样的人;但是一说到地球上的人,那么他的理想就不可能实现了。柏拉图在晚年也认识到了这点,但这本书还是具有极大的价值,一是为人类的公共生活提出了一些庄严的问题,二是点燃了无数后人的理想,三是教给后人怎样理性平和地辩论政治问题。

    《实用人类学》与德福

    又过了两千余年,康德仍在苦苦思考正义与快乐的问题。他认为,在理想的社会,德福是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德的人没有福,有福的人没有德。由于人的低劣性,通过漫长的、曲折的不和睦过程才能实现德福一致。康德的书大部分较抽象,晦涩难读,但有一本书例外,既通俗易懂又综合地反映了他的思想,这就是《实用人类学》。康德认为,哲学不是别的,只是关于人的实践知识。本书分析了人的三种不同的狂妄:理性的狂妄、鉴赏的狂妄和实践利益的狂妄。这个一辈子没有结婚的人谈起婚姻来也头头是道,令人梦醒:“一个求婚者只有当他能够对情人脸上的赘疣或齿豁视而不见时,才能缔结一桩美满婚姻。但我们的注意力有个特别坏的习惯,甚至是不由自主地全神贯注于别人的一切缺点。”既然人性低劣如此,如何实现德福一致?康德开出的药方是树林般的集体生活和人类的漫长痛苦阅历。我想到的一个捷径是雅福。人人都追求幸福,如果过于追求物质的俗福,会导致环境的破坏和人际冲突,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恶,距德福一致会越来越远。如果把俗福看淡,温饱之后重心转向追求精神的雅福,就会很容易实现德福一致,因为雅福与德是不可分离的。美国的戴维·霍金斯博士研究发现,许多人生病是因为喜欢嗔恨、发怒,动不动指责、怨恨、嫉妒、苛求他人,凡事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很少考虑他人感受,而慈悲心、爱心和宽容则会导致心境的祥和与疾病的减少。霍金斯博士说他做过百万个案例,在全球调查过不同人种,答案都是一致的。

    认识到雅福可以轻易实现康德的德福一致的理想后,我的个人生活和教育工作都发生了一个转向,不再想当然地认为做道德高尚的人必然伴随个人和家人的巨大苦难,做一点有益于他人的事不再是一种被迫、一种表演,而是因为喜欢。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我的核心概念就是“雅福”。

    进入批判思维世界

    近年来,仔细阅读了《谈谈方法》《新工具》《我们如何思维》《思考,快与慢》《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等对思维进行思维的书。研磨这类书,有助于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善于运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对于创造性的工作或需要自主决断的工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上世纪30年代,美国某大学曾做过“双胞胎实验”。他们与福利院合作,将福利院的双胞胎分别送给差异较大的家庭收养。结果表明,虽然一些同卵双胞胎的样貌、喜好甚至某些经历都一样,但因阅历不同,眼界不同,主要是思维不同,导致双胞胎人生截然不同。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说过:“批判性思维(对思维之审视)教育是培养领军人才的必要手段,是理性和创造性的核心能力,没有批判性思维教育就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要使知识能够变成力量,关键在于思维。思维是文化的关键。只有思维才可能激活知识,只有思维才可能发展知识,只有思维才可能创造知识,只有思维才可能使知识超越自己。”

    思维如此重要,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教育的核心。在课堂上,我给学生讲过《谈谈方法》中的理性法庭,《新工具》中的三表法、四假相,《我们如何思维》中的思维教育理念,《思考,快与慢》中的众多奇妙思维实验,《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中的实质逻辑、工作逻辑。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发现不少学生偏好确定的、唯一结论。不重视过程,把教师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视为混乱,把漫长的探究过程视为浪费时间,得不到明确的唯一结论就觉得不知所措,没有收获,一到期末就开始背诵那些唯一的结论以应付考试。在教育中,确实需要让学生掌握大量有确定答案的东西,如文字的读音、写法,乘法口诀等,但也需要探究还没有答案的东西,要了解、分析、评估一些有多种回答的东西,要搞清楚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可靠性如何,这就需要掌握思维的艺术。创新、互联的时代,对智慧的追寻能力重于对现成结论的记忆,所以思维教育应该成为教育的核心。

    让心灵安详、澄明和美好

    50岁之后,人生进入后半场,皇帝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和哲学圣人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值得一读。这两本书是我常常用来慰藉心灵的书。

    有人说,在社会的战场上打拼久了,累了,迷茫了,静下来读一读《沉思录》,很适合洗一下疲惫而沾满灰尘的灵魂,它让人甜美、高贵、沉静。

    “大理石只是硬化的土,金银也不过是某种沉积物,精美的织物只是织在一起的毛发,紫袍的颜色只是某种小鱼血染成的,它们其实没有多大的差别。”这与《庄子·内篇》的《齐物论》多么相似!

    “那些企图伤害别人的人,他们的忌妒、仇恨、愤怒和歹毒,首先伤害了自己的心灵,使之失去了安详、澄明和美好。” 这与前面提及的美国霍金斯博士的研究成果一致。

    “使你心情烦乱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对事物的看法。人对自然世界的分别之心和非分之想,正是痛苦和不幸的根源。”人生后半场需要面对许多无奈的烦恼,如何化解?去掉分别之心和非分之想。

    斯宾诺莎《伦理学》的效用在于“教导我们如何应付命运中的事情,或者不在我们力量以内的事情……直到使我们能够对命运中的幸与不幸皆持同样的心情去平静地对待和忍受”。面对不可改变的事物,我们可以改变看法,改变心情,这样的人生少了开疆拓土的豪迈,但多了不役于物的洒脱,未尝不是真丈夫。

    “一个事物不是因为好我们才追求,而是因为我们追求它才好。”“痛苦和不幸的主要来源是对对象过分的爱,而这种对象容易发生许多变化,而且我们绝不能完全占有它们。”商业的逻辑是赋予或增加外物的价值,引诱人们去追逐,这是社会运转的驱动器。看淡外物的逻辑与商业逻辑是冲突的,人生的大智慧之一就是能够坦然接受多种相互冲突的逻辑,并在各种相互冲突的逻辑之间转换自如。

    不管多大年纪,教师都特别需要安详、澄明和美好,并把安详、澄明和美好传递给学生。有一位学生课间找到我说,她的姨妈离婚又失业,不想活了,谁劝也不管用,学生把我上课时讲的《沉思录》中的片段说给姨妈听,姨妈听后说:心里好受些了,向你老师问好,感谢他。

    卡夫卡认为,一本书必须是一把冰镐,劈开我们灵魂中冰封的海洋。好书,会搅动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窥视精神世界的神秘和美好;会形塑我们的精神长相,给人生增加支点和意义;会在我们感到无奈、无力、无意义时,悄悄伸出无形的援手。

    宫振胜 青岛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思维与创新教育研究所所长,青岛大学读书活动指导专家,发起和组织了校内外联合“经典读写说行”活动。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理想国》

    柏拉图

    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实用人类学》

    伊曼努尔·康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

    董毓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谈谈方法》

    笛卡尔

    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新工具》

    培根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我们如何思维》

    约翰·杜威

    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

    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伦理学》

    斯宾诺莎

    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编辑:张俊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寨县光明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五寨县光明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五寨县迎宾东街 邮箱:wzgmzx@163.com QQ:2253519345 电话:0350-4384588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